海上風電 圈海規劃爭議多
雖然海上風電的發展已經被提上日程,但大量與此相配套的工作仍舊停留在起步階段,有的甚至尚未起步。 “我們對海上風電的準備工作做得還很不夠。”面對已經出現的海上風電躍進,中國風能協會會長賀德馨告訴《財經國家周刊》,開發海上風電的困難很多,中國目前根本不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實力,“灘涂地域內的風場建設工程、大功率風電機組的可靠性等問題(都沒解決),很多基礎的工作我們都沒做好。”
圈海規劃爭議
“如果沒有政府的規劃和后續文件,我們的項目(中海油威海海上風電項目)早就做起來了。”3月22日,威海產業開發區投資貿易促進局局長助理高勤書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國家能源局的政策遠遠落后于項目的進程,現在是項目在推動政策的制訂。
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在電力巨頭幾近完成沿海布局之后,江蘇省才將海上風電規劃上報國家發改委,而山東、福建、廣東等省至今還尚未完成規劃的制訂。
1月27日,江蘇省召開海上風電工程規劃報告論證會,會議邀請了省**、省交通廳、省環保廳、省海洋與漁業局、海事局等眾多單位共同參加。
在與會人士提供的《規劃報告會意見匯總》中,記者發現,這份由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所作的報告,在會上引起了多家單位的爭議。
“規劃材料多來自地方政府,未與**部門對接。”省**的代表在會議上說。
“風電場建成后對通航存在一定的不**性,航線預留距離過小。”海事局方面認為規劃應該征求國家交通部的意見。
河海大學方面則認為規劃中的多塊風場涉及江蘇省圍墾綜合開發區,另有多塊風電場水深條件較好,適合作為預留航道,并建議將上述多塊風場取消。
不過,上述意見均未改變當地政府對海上風電的規劃方案。
“上報國家發改委的*終規劃報告(和論證會前的)基本沒有改變。”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論證會只是走走過場。”
而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獲悉,河海大學建議取消的東臺C1、C2風場,不僅沒有取消,還被劃定為首批特許權招標項目。
“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規劃的科學性往往被壓制。”有參與江蘇海上風場調研的河海大學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省里的規劃更多只是匯總地方政府的意見,其他行政部門的意見基本忽略不計。
“我們曾經提出(海上風電)規劃將對呂四漁場產生生態影響,但得到的回應是,你有什么比海上風場更有效益的產業嗎?多少個漁場才能帶來一個海上風電場的經濟效益?”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局還提出包括放棄在海洋沿岸和輻射沙洲布置風場、潮汐通道的改變將影響港航資源等意見,“沒有得到什么回音
兩個“奇缺”
“維斯塔斯的經驗表明,海上風電的建設、開發和運行,遠比陸上風電復雜得多。要確保風電廠良好運行,需要兩個方面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要有成熟的技術,另外就是要有項目開發方面的經驗。”
在給《財經國家周刊》的郵件回復中,世界風機巨頭維斯塔斯的有關負責人表示,而這兩方面正是中方目前所奇缺的。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在進行海上風電開發前必須進行風況條件、設置條件、選址條件、環境條件在內的多項調查,然而,雖然眾多電力巨頭已經基本瓜分了東部沿海的海上風場,但針對海上風場的科學攻關****。
“目前東部沿海樹立的測風塔不下百根,但大多數測風塔只是擺擺架勢,國內符合設計標準的測風塔可能只有中海油樹在威海的一根。”中國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一位專家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現有的海上風場,要么沒有進行前期調查,要么其調查結果也被束之高閣。”前述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專家表示。
和測風裝置等前期調查工作相比,海上風機的難題更為棘手。即便如此,包括華銳風電在內的國內風機巨頭紛紛表示已經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機”,其中華銳風電鹽城基地的3兆瓦海上風機已經批量生產,并已經供給上海大橋風電場安裝并網。
“目前國內陸上風機的可利用率不到90%,海上風機的技術遠遠高于陸地,國產風機的可利用率將會更低。”雖然上海大橋風電項目已經并網發電,但很多專家并不看好其未來。“這不是商業項目,更靠近為世博會而建設的形象工程。”江蘇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說。
“按照科學的研制程序,一般的海上風電機組樣機需要先在陸上試運行,然后再到海上,而且從樣機運行到投入生產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賀德馨表示。
專家指出國外超過5兆瓦的海上風機一般需要在岸上運行監測3年以上,并進行海上惡劣環境下的風機各參數非標準排量模擬仿真試驗后,才逐漸確定批量生產,而國內風機老大華銳風機4年前才開始涉足海上風機領域。
更令人擔心的是,海上風場將遭遇臺風的威脅,而因我國海上風電的極值風速目前仍無法確定。
“桑美臺風2006年登陸浙江,*大風速78米/秒,導致浙江蒼南風電場28臺風機倒了20臺,整個風場幾乎報廢。”顧為東說,如果沒有科學、
扎實的研究,海上風場將難以避免蒼南的災難。
“目前運營的國產風機質量問題,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后集中爆發。”Frost&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分析師曹寅說。
并網“老大難”
和陸上風電一樣,海上風電也將遭遇并網難題,其難度甚至遠遠高于陸上風電。
曹寅認為,雖然海上風電場相對于陸上風電場更靠近中國的經濟中心,電網容量較大,而且海上風力較為穩定,但是仍然存在諧波污染、電壓波動及閃變等問題。
中電聯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風電并網總容量1613萬千瓦,并網風電容量較2008年增長92%,系近年來風電并網增速*快的一年,即便如此,仍有587萬千瓦的風電因未能并網而空轉。
“電網已成為推進風電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今年年初的“能源經濟發展”論壇上,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說,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速度大大超出規劃,遠遠超出了電網的發展規劃,直接導致電網難以消納新增風電。
“風電的隨機波動特性導致對電網的貢獻率難以超過10%。”顧為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風電在電網中的比重超過5%,就需要以智能電網進行調控;比重達到8%~10%以上,如果沒有水電或燃氣發電進行調控,則將危及電網**。
“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網技術的發展。”據顧為東介紹,江蘇電網目前*大負荷約6000萬千瓦,而到2020年,江蘇僅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2300萬千瓦。
為促進風電并網,國家電網已經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成立了國家能源大型風電并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并積極開展智能電網的研發工作。
“(智能電網)這都是長期的研發項目,歐洲對智能電網的研究已經持續了20多年,前后投入資金上千億美元,但至今也沒有徹底攻克(這一難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電力專家表示,將風電并網“押寶智能電網是不明智的”。
與此同時,顧為東的“973”非并網風電項目也在就解決超大規模風電電量的問題進行研究。
按照顧的計劃,非并網風電的終端負荷不再是傳統的單一電網,而是直接應用于鋼鐵、冶金等適應風電性能的高耗能產業。
雖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沒有企業愿意與顧為東合作,并入常規電網仍舊是風電未來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