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電阻測試儀全球放緩啟動電動汽車 “大躍進”式不可取(咨詢電話021-56479693)
兩則消息,印證著中國在發展電動汽車的這條路上正處于焦灼狀態。7月下旬,有消息人士稱,業界推測將在7月份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或將再度延期。在上半年汽車業績處于下滑,坊間傳聞取消限購、減免購置稅延續、千億元補貼新能源汽車等各種消息影響下,這一政策的出臺給市場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間。
而在7月初,有消息稱國家相關部門已將“十二五”電動車產業化目標由50萬輛下調至25萬輛。
一年之前,工信部高調推出的產業政策激活了市場的參與熱情。2010年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制定的《產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顯示,未來10年(2011年~2020年)中央財政面向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的投資將達1000億元。
受此影響,在地方政府主導下,被點燃的投資熱情開始持續發酵。電動汽車有如當年“大躍進”的翻版。從2010年6月1日起,國家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五個城市啟動了新能源汽車試點工作。2010年7月,國家將千輛節能示范推廣城市由20個增至25個。各地方政府力推和電動汽車相關的產業鏈投資,累加起來至少達幾百億元。
僅一年時間,這一切因為政策的調整而充滿了變數。是意識到電動汽車“大躍進”并不符合中國國情,還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并不是電動汽車技術上的突破?
電動汽車投資政府主導
幾乎在上述《規劃》出臺同一時期,海南省政府和波恩項目投資有限公司、德國TUG新傳動技術有限公司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引進德國大眾汽車品牌與高效能釩動力電池項目,在海南建設面向國際的電動汽車產業和釩動力電池配套生產基地。
未來5年,波恩項目和德國TUG將聯合國際知名品牌和企業及機構,在海南投入不低于120億元實施框架協議。
和電動汽車投資熱情相比,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態度是用腳投票。有統計顯示,目前國內范圍內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數量只有500余輛。
“現在發展電動汽車出現了大躍進式苗頭。發展電動汽車的目的是減少污染和對能源的消耗,尋找新能源替代是對的,但極端地發展電動汽車對市場會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做法是小型車,應該對小型車引導消費,要進行輕量化,電動汽車不是目前惟一的趨勢。現在如果每輛汽車減輕15公斤,150輛汽車就相當于零排放,將重心放在這項技術的突破,比電動汽車更重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于武對記者說。
北京一位參與電動汽車調研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比企業還要積極,他們需要形成產業鏈來推動當地經濟,而企業在財政補貼的情況下,愿意參與電動汽車研發。換句話說,政府給錢,企業是愿意從事研發的,如果讓企業自己拿錢,企業肯定不會有太多積極性。這一輪的電動汽車投資角色有明顯的變化,不是企業主導行為。
和同樣推動電動汽車的國外相比,兩者之間有本質的不同。中國電動汽車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地方政府蜂擁而上,不考慮產業發展及消費者的接受能力,而國外電動汽車的研發則完全是企業行為,隨時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比如幾十年前歐洲研制的電動汽車因為技術、使用環境不成熟而暫時放棄,專心提高傳統汽車技術水平,這些都不受制于政府或政策的影響。
汽車發達國家研究電動汽車的一個準則是,傳統汽車必須擁有核心技術,在此基礎上才會推動,關鍵還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否則不會大規模推廣電動汽車上市,而中國電動汽車的推廣和領導偏好有關,市場和技術顯得不重要。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汽車實驗室主任、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林程表示,電動汽車大躍進式發展負面效應明顯。比如有些領導說電動車好,有企業就開始搞電動車,這并不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也不是技術專家的意見,所以導致目前汽車行業發展比較畸形,也導致大量資源浪費。
中國電動汽車技術和市場其實不成熟。汽車工業**專家陳光祖對記者表示,如果傳統汽車都做不好,指望研制出電動汽車**技術是根本不可能的。
美國、日本及歐洲等紛紛出巨資支持電動汽車發展,他們希望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話語權。一直落后于他人的中國汽車產業,希望通過電動汽車奠定行業地位的愿景是好的。然而,不能一窩蜂地上演“大躍進”式造電動車,更不能放棄對傳統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在目前情況下,電動汽車根本不可能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救命稻草。